脚趾甲颜色暗沉、质地变脆,甚至出现分层或脱落,这些变化常被误认为是“年纪大了”或“清洁不到位”,实则可能是灰指甲(甲癣)的早期表现。灰指甲由真菌感染引起,初期症状隐匿,若未及时干预,感染可能逐渐蔓延至其他指甲,甚至引发嵌甲、甲沟炎等并发症。了解早期信号并采取科学护理,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。
颜色改变:从局部发黄到整体浑浊
灰指甲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指甲颜色异常。感染初期,甲板表面可能出现小黄点或淡白色斑块,多从指甲游离缘(前端)或侧缘开始。随着真菌繁殖,黄色区域逐渐扩大,颜色加深至棕褐色,甚至整片指甲变得浑浊不透明。这种变化与正常指甲因外伤或染色导致的发黄不同,灰指甲的变色通常伴随质地改变,且难以通过简单清洗去除。
质地脆弱:分层、增厚与易碎裂
真菌感染会破坏指甲的角质结构,导致指甲失去光泽,变得粗糙凹凸。早期可能表现为甲板表面出现细小凹坑或横纹,随后指甲逐渐增厚、变形,边缘翘起或卷曲。更典型的是指甲分层现象——用指甲剪修剪时,会发现甲板像粉末一样脱落,或出现明显的中空层。这种脆弱感在穿鞋挤压或运动时更明显,轻微碰撞就可能导致指甲断裂或剥落。
伴随症状:瘙痒与异味需警惕
部分患者早期会感觉指甲周围皮肤轻微瘙痒,尤其潮湿环境下更明显。这是真菌在皮肤角质层繁殖的信号,若未及时处理,感染可能蔓延至甲沟,引发红肿疼痛。此外,受真菌代谢产物影响,患甲可能散发轻微腐臭味,尤其在密闭鞋袜中更易察觉。这些症状常被忽视,却是判断感染程度的重要参考。
日常护理:阻断真菌传播是关键
灰指甲的真菌可通过共用拖鞋、毛巾或公共浴室等途径传播,因此预防重在个人卫生。建议每天清洗双脚并彻底擦干,尤其是脚趾缝;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和鞋款,避免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运动鞋;定期修剪指甲,保持甲面短而平整,减少真菌藏匿空间。若家庭成员有脚气或灰指甲,需避免共用修甲工具,防止交叉感染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若脚趾甲出现持续发黄、增厚或易碎裂,且伴随瘙痒、异味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早期灰指甲通过外用抗真菌药物配合规范护理,多数可有效控制;若拖延至中晚期,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,疗程和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