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头时大把掉发、发缝逐渐变宽、头皮瘙痒难耐……这些困扰可能并非单纯“压力大”或“熬夜”所致,而是真菌过度繁殖在暗中作祟。头皮作为毛发的“土壤”,本就存在多种微生物共生的平衡环境,但当某类真菌(如马拉色菌)因潮湿、油脂分泌过多等因素大量繁殖时,会打破这一平衡,引发头皮炎症,最终导致头发脱落、发量减少。
马拉色菌是头皮常见的“机会性致病菌”,它以皮脂为食,尤其偏爱油脂分泌旺盛的头皮环境。当熬夜、饮食油腻、清洁不当等因素导致皮脂分泌激增时,马拉色菌会迅速繁殖,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。这些物质会刺激头皮,引发炎症反应,导致毛囊微环境改变,使原本健康的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,出现异常脱落。若炎症持续存在,毛囊还可能逐渐萎缩,最终失去生发能力。
真菌性脱发早期常被忽视:头皮瘙痒、头屑增多是典型信号,但许多人误以为是“没洗干净”或“换季干燥”,继续使用强力去屑洗发水或频繁抓挠,反而加重刺激。随着真菌持续破坏头皮屏障,头发会逐渐变细、易断,发缝、发际线等部位开始稀疏,严重时甚至能清晰看到头皮。此时若未及时干预,脱发问题可能从“暂时性”发展为“长期性”。
控制真菌繁殖是保护发量的关键。日常需保持头皮清洁,避免油脂堆积,但无需过度清洁(如每天洗头两次),以免破坏头皮屏障;饮食减少高糖、高脂食物摄入,降低皮脂分泌;避免与他人共用梳子、毛巾等物品,防止交叉感染。若头屑多、瘙痒明显,可选用含酮康唑、吡啶硫酮锌等成分的洗发产品,辅助抑制真菌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:真菌性脱发需早发现早干预,若脱发持续加重或伴随头皮红肿、渗液,应避免自行用药,及时观察头皮状态变化,必要时及时就诊,避免因延误导致毛囊不可逆损伤。